1948年,一个日本人把自己包装成中国人参军,在解放战争中立下屡屡战功
【1948年,一个日本人把自己包装成中国人参军,在解放战争中立下屡屡战功】甚至还跟着我们去抗美援朝,这是怎么回事?
(信息来源:人民资讯2021.7.17老兵逝矣,传奇永存——记砂原惠先生追思会)
“鬼子”当了志愿军?这听着像天方夜谭,却真实发生在一个叫砂原惠的日本人身上。
砂原惠在日本开拓团的成长背景和他的童年经历受战争影响很大,从小,他的生活就围绕着开拓团的艰苦与挑战,战争的阴影也深深影响了他。
1933年,砂原惠出生在日本福冈一个工程师家庭,父亲是矿业技术员,收入不错,祖上是武士,但他厌恶日本的军国主义,可以说,家族的基因在他父亲这代发生了突变。
1937年,日本侵华战争全面爆发,砂原惠的父亲被“满铁”公司雇用,全家搬到了中国东北的阜新,成为了“满洲开拓团”的成员。
五岁的小惠糊里糊涂地来到了一个陌生的地方,,当时,东北的日本人大多抱团生活,沉浸在自己的小圈子里。
砂原惠的爸爸工作需要跟中国人打交道,这让她有机会接触中国文化,甚至还学了一些中文。
后来,砂原惠去大连上学,跟家人分开了。
1941年,原本平静的生活被打破了,物资变得紧缺,学校里的军事训练也越来越多,砂原惠的爸爸觉得日本肯定会输,所以警告他千万别去当兵。
1944年,12岁的砂原惠参加了军训,他爸爸那时候生病去世了,临走前交代砂原惠照顾妈妈和弟妹,带他们回日本。
砂原惠的青春是在关键时刻做出了重要选择,那时候,她决定加入解放军,这个选择不仅改变了她的生活轨迹,也让她找到了新的身份。
在这个过程中,她经历了许多挑战,但也收获了成长和认同,对于砂原惠来说,这段经历不仅是对理想的追求,更是对自己的一次重要肯定。
日本战败后,砂原惠一家准备回国,但在辽宁北镇的沟帮子遇到了问题,不得不滞留下来。
为了让家里能过下去,妈妈做起针线活,砂原惠也去给地主干活,什么都能干。
这段时间,砂原惠一家虽然是日本人,但得到了不少当地中国人的帮助,让他们感觉很温暖。
1948年,辽沈战役打响,解放军来到了沟帮子,砂原惠被解放军严明的纪律和为民服务的精神深深吸引。
他瞒着妈妈,改名叫张荣清,还虚报了年龄,加入了中国人民解放军第四野战军。
在解放军中,砂原惠展现出惊人的适应能力和学习能力,他从一名普通士兵成长为一名优秀的侦察兵,参与了平津战役,甚至化妆成小贩进入北平城侦察敌情。
他提供的消息帮助解放军成功攻下了北平,随着战争的进行,砂原惠跟随部队南下,见证了新中国的诞生,他越来越认同解放军的理念,对新中国也充满了希望。
他不再仅仅是隐瞒身份的日本人,而是把自己当成了一个真正的中国人,一个解放军战士。
1950年,朝鲜战争爆发。
许多在解放军中的日籍人员陆续退役,但砂原惠坚持留下,并以“张荣清”的身份加入了中国人民志愿军,奔赴朝鲜战场。
在朝鲜战场上,砂原惠出生入死,多次深入敌后执行侦察任务,为志愿军提供了重要的情报。
他英勇作战,荣立战功,内心深处也更加坚定了自己“中国人”的身份认同。
1953年,砂原惠的真实身份被发现,组织上并没有责怪他,而是考虑到他母亲病重,批准他回国照顾家人,,砂原惠这才不得不离开他为之奋斗的军队和国家。
砂原惠最终决定回到日本,这是一个重要的选择,她在中国的生活经历深刻影响了她,但她清楚地知道自己的根在家乡。
砂原惠的决定不仅仅是地理上的移动,更是精神上的跨越,她带着对两国文化的深刻理解和尊重,决心在两地之间架起一座沟通的桥梁,这种胸怀和视野,让她成为了一个跨越国界的人物。
回到日本后,砂原惠的日子过得挺辛苦,日本社会对从中国回来的“残留日本人”充满偏见,砂原惠也面临着失业和歧视。
但他并没有放弃,凭借流利的中文和日语,他找到了一份贸易工作,并在1955年中国科学代表团访日时担任翻译。
尽管身在日本,砂原惠的心却始终牵挂着中国,他积极参与中日友好交流活动,并促成了在日解放军老兵代表团访问中国的活动,受到了中国政府的热情接待。
他不仅跨越了国界,还跨越了文化和思想的差异,最终找到了自己的人生价值和归属感。
砂原惠的故事也提醒我们,和平与理解的重要性。
只有放下仇恨和偏见,才能真正实现人与人之间的和谐相处,国家与国家之间的友好合作。
砂原惠用自己的一生诠释了这一理念,也为我们留下了宝贵的精神财富。
2021年,砂原惠在日本福冈去世,享年88岁,他希望去世后能将一半的骨灰留在中国,安葬在他心中的第二故乡。
这或许是他对“中国梦”的最终诠释,也是他对这段跨越国界人生的最好总结。
下一篇:没有了